≡ Menu

【速写】小刀人物志059——青年导演

我忍住没有在椅子上睡着。

这是一个叫做"诗性影像"的活动,由于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打发这个寒冷的下午,我和不到十来个人一起,坐在这个小小的酒吧,看这位导演的所谓"诗性影像"。

开始的时候,这个戴着帽子的青年人被酒吧的工作人员问要收门票(每人20RMB),他解释说自己是活动中要放的影片的导演。他那标准而调侃的普通话口音,让人不用回头就知道他是一个北方人。开始的时候他和旁边的女孩侃侃而谈,说的却是稿费的事。旁边的女孩好像是编辑,抑或是个作者。总之,他们熟悉地谈论着这稿费的事。我的意思是:他们用的是一种"圈子"一样的语气去谈论。在昏暗的酒吧里,我只回头看了眼那个女孩。哦,没看清楚。那戴着帽子的青年,更是一片昏黑一样。但是,我猜想,在灯光下他的喉结一定会比较好看。毕竟,一个中气蛮足的男人,都会有这样的特征。

主持人介绍,说他是个诗人,是某省作协的签约作家。我不知道当他听到"诗人"这个称呼的时候,他是否会讪笑一下。毕竟,这个被叫得滥俗的称呼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人叫出来,会让人不舒服。但我没法看清楚他的表情,他戴着帽子和眼镜。

开始放他的几部"电影"。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种考验,被好莱坞大片惯坏了的我,自甘堕落地追求节奏、速度以及,好看。可是在他的"故乡三部曲"中,我实在不能说那是好看的电影。至少,在讲故事方面,让我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终。接着再放他的"诗性影像",好几个小片段,都是一分钟的。在一分钟的影像的片末,有他配的各种引言。这时候人们仿佛从梦中醒了过来。因为这些影像很快过去,而且片末的引言来自很多不同的作家,我敢保证,你绝对认不全这些作家的名字。

这时候我已经不再打呵欠了。因为在观影后的讨论开始了。我们围成一小圈。我煞有介事那样倾听着他们讨论。有人说这很棒,有人则开始解构那三部曲的故事结构。他依然戴着帽子,在那里听。不时地你会听到很多的外国作家从他的口中复活。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或者叙述自己的时候,总会连带搭上几个你不认识(愚笨如我是不认识的)的外国作家(或者艺术家)的名字。他说得自然而不做作。这实在是一个很不赖的本事,我不由地想。难怪他是作家,而我只能坐班。

说起创作,不免会说起童年记忆来。毕竟,我们的童年可以任意由我们来构建和解析。他说起他的经历:高中未毕业,18岁(抑或更早)开始立志写作(他说因为实在找不出自己能干什么来养活自己),看书的量以斤计算;村里开始有传言他疯了;曾经不断地投稿然后被不断退稿;参加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并且获奖;被划入青春文学派(说到这里他好像摊了摊手,表示羞愧)……后来,有一天,他拿起了相机,拿起了DV,开始拍电影。他说,以上大家看的片子都是用DV和相机的摄像功能拍的。他说摄影和拍摄都不必拘泥于工具,也不需要很好的设备。他还说作品拍出来之后,就已经不属于作者……

当我实在是无法忍受无尽的解构以及对影片被拍摄之后的命运的讨论时,我粗暴地打断并问他,你的创作是来自童年抑或来自阅读,哪一个的比例会更多一些。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些激动,说话有些不连贯。老天,他又引用了某个作家(艺术家)的话来回答我,我托着腮看着他。他好像看一个白痴一样,说出了一连串的话。总之,让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很傻。他接着说自己的童年,说自己小时候蛮孤独的,并说起他的一些童年琐事。

后来,一个老先生好像委婉地说他的作品很粗糙。他的回答似乎是:没办法,我就是这样。或者这时候他是不耐烦的。他之前表态过,他对自己有信心,能驾驭更长的片子。也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伟大的作家、导演而束手,他说,"我对自己有信心"。

倦意再度袭来。到最后,我才想起来自己好像问过他的年纪。他说,他是1984年的。27岁,让时光赞美你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