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们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甚至这个时代都是用来牺牲的。是的,没有牺牲哪有成长呢?但愿在一棵老树旁能够长出满怀希望的春天来。
——刘老石《老师是用来牺牲的》
2011年3月24日晚,长期致力于乡村建设工作的刘老石于天津因车祸不治,终年四十三岁。
昨日我与谭翊飞等同仁为他建立了纪念网站:http://www.liuxiangbo.net
纪念微博:http://t.sina.com.cn/jinianliulaoshi
纪念相册:http://www.flickr.com/photos/jinianlaoliu/
QQ群:3345923
如果你是他的学生、同学、朋友、同道,敬请前往。如果你只是一个陌生人,也敬请你移步前往。就当是向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最后致敬。
刘老石这个名字并非他的本名,原因是农民们常叫他老师,于是他也不能逆了他们的意,于是就干脆改名"刘老石"。这个名字到底是从何时叫起的,我不得而知。只是知道他从2000年冬天开始负责天津科技大学的学生社团工作之后,便与温铁军老师、李昌平等人开创了"大学生支农"这一事业。自从这五个字逐渐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众多的青年人开始自发地走进了农村,年复一年。十年之后,这些青年逐渐成为各界的中坚,有人成为记者,有人去了NGO,继续大学时候未竟的事业。
2010年7月31日,刘老石辞去天津科技大学的教职,成为专职的"支农辅导员",继续晏阳初和梁漱溟当初的"乡村建设"事业。这一年,他也刚成为温铁军的农村发展博士,也是他从事这一行工作的第十个年头。
2002年底,那时候还是学生的我从中国农大的五色土BBS知道了"大学生支农调研",于是抖抖颤颤而又激动地发了邮件,说我们是云南的一家学生社团,我们所想做的事情与老刘他们做的一样。当然,当中还有农村发展方面鼎鼎大名的温铁军老师,这让我们分外仰慕。于是,西南一角的云南终于也有"大学生支农调研"这样的活动了,接着便是我们周边的学校: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然后就是广西的高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等。也是在那一年,我们请来了李昌平、老刘等为我们作了一次讲座。写海报的我还把李昌平当时就职的机构"乐施会"写成施乐会。那天晚上,窗户上都是人……
从那时候开始认识老刘,从乡村来的大学生们很快就沸腾了起来。"新农村建设"、"参与式"、"支教",这些词频繁地占据着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在学校中显得风风火火。作为学生社团的小头目,各种虚荣齐至。
2003年5月1日至7日,来自广西和云南的一些高校学生社团们参加了由老刘主持的培训。他们被安排住在学校附近的小旅馆,以节省开支。只记得当时手臂上还扎着红领巾,捋起袖子,在培训前唱歌。唱孙恒的《想起那一年》,唱《我的祖国》。那几天还有世界宣明会、救世军的人来作一些项目介绍。这些是我最早的公益常识启蒙。
2004年的国庆节。又是老刘,带着广西和云南的高校社团们到学校开始培训。只是那时候的我忙于考研复习。也没有全程参加老刘的培训。只是觉得很喜欢和大家待在一起,感觉说起话来都显得亲切。后来才知道,那是气味相投。只是当初我不知道,老刘会在这条路上走多远。
后来听说老刘从未停止过对"大学生支农调研"中一件事的投入,甚至有记者写道"在采访刘湘波(刘老石的本名)之前,一位知情者透露,如果你问刘湘波他女儿的名字叫什么,他可能一时想不起来,但你跟他谈"新乡村建设",他会顿时兴奋起来。"
这个理想主义者用自己的蝼蚁之力,召集着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回到自己的故土,用一种近乎偏执的努力,来反哺着最广大的农村
。从2001年至今(2005),短短5年时间,刘湘波利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的假期,组织培训了全国各院校社团带头人600多人次,下乡1万人次,创建了100个农村实践基地,帮助农民组建了40多个农民合作社,30个农产品协会,40多个文艺团体和夜校。
以上仅仅是2001年至2005年的数据。
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协会、夜校,这样的物事出现在一般的农村近似于天方夜谭。恐怕在城市里的诸位也未必听说过这些。在乡村的黑色夜晚中,终于不再是打麻将或者打老婆、打孩子,而是自己也有了自己的娱乐。这一切看起来跟刘老石这个大学教师没有什么联系。然而正是他的努力,他的鼓舞,他的培养,让众多的大学青年回到了乡村,融入了乡村。尽管类似于星星之火,但却依然能照亮乡村里的黑色无聊。
十年里,这个简单朴素的理想主义者始终如一,坚持不变但又艰难地从事着他的事业:乡村建设。一届又一届的大学毕业生因此而改变:有人回到农村,很多人进入NGO/NPO,也有人成为记者、编辑,即使有人成了警察,依然对乡村葆有不变的热情。
昨日,得知老刘去世的消息,顿时心中悲难自禁,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一个亲朋好友的逝去,我们生命的某一部分就会跟着逝去。随着老刘的逝去,我想我青春年华中最为激动难当的那一部分正在逝去。就让那一段日子随你升入天国吧,有那么多青年人的激情岁月伴随着你,希望你能在天国里一一检阅,并能因此而不寂寞。
作为老刘的后辈,即使那一段岁月已经逝去,但我们坚信积淀了更多的坚韧和理性。让更多的青年,更多的中年,去实践这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想:建设乡村。
老刘,安息。
Comments on this entry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