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白日放歌须纵酒:王三溥的唐诗交响乐章

》(数字专辑)/2019/王三溥

在写作本文前,作者听了王三溥的新专辑大概二十次以上。以下是一些听时、听后的心得与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零、简介

这是王三溥以七言唐诗为每一曲的标题组成的一张纯乐曲专辑,一共十二首,出自十一位诗人,有绝句、律诗和乐府长诗。不管你是否懂得唐诗的节律,只要读上一遍,你就可以了解到这十二句诗可以组成一个整体,每两句构成一个“叙事体”,句尾一字大多数时候能压韵。

01.秦时明月汉时关
02.不破楼兰终不还
03.白日放歌须纵酒
04.长风万里送秋雁

05.黑云压城城欲摧
06.古来征战几人回
07.别后相思隔烟水
08.一寸相思一寸灰

09.杀气三时作阵云
10.繁华事散逐香尘
11.天长地久有时尽
12.不辨仙缘何处寻

纵观整张专辑,在为王三溥的音乐表现力叹服之余,真让人不作他想。

一、明月和楼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均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早年作品中,分别是《出塞二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为开场曲,《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曲谱可以看作是对边塞的场景描写。节奏中开初的一分多钟里较为缓慢,就像月光从边塞的城墙上照射下来,慢慢往塞外铺开,不管是秦或汉,都是一样的明月和边关。之后急转直上,鼓声和琵琶声相伴就是一次对边关军营的检阅,也可以看作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前半句写实。随后的二胡和琵琶伴奏果然带有“人未还”的悲怆。初听会觉得全曲的鼓声让人觉得豪迈满身,细听之后会是那种自秦汉到此时此刻的盛唐,都还在“边关、明月、人不还”的场景里脱不了身的感慨。

在《不破楼兰终不还》中,鼓和大提琴的配合让人感受到在“黄沙百战”之前的将士列阵、出关迎敌的紧张场景。紧张之处在于,需要黄沙百战,生死未卜。当然,鼓声也给人予以坚决之心,也应了曲目之名。

二、放歌送秋雁

到了第三、四曲,“白日放歌须纵酒,长风万里送秋雁”各取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在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一诗的时候(公元763年),五十一岁的杜甫正客居四川,而让诗人流落于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一带的战乱——“安史之乱”刚刚结束。

只要细听一下就能辨别出来,这大概是整张专辑中最为欢乐的一曲。如果看过诸如《新龙门客栈》这样的香港电影,稍稍一带入,就能感受到这一曲的画面感有多强。特别是在2分钟处,让人仿佛以为是听到了徐克电影中的配乐,鼓和琵琶带着洋溢的热情,让人几乎忘记了彼时的诗人已经步入人生最后的十年。这么一晃神,就能明白了该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老泪纵横了。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用诗歌给自己立下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留给后世的只剩下仰望二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作于公元753年,亦即“安史之乱”之后不久。战争的阴云和仕途的失意,加上客居他乡的漂离感,让诗人的生活颇为萧索。一向以想象力高扬、热情浪漫著称的诗人,也难免有压低声音说话的时候。这一曲与全诗契合,以慨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起,曲中以低声的钢琴切入,辅以琵琶和洞箫,如同饯别时刻的友人低声轻诉。

当然,纵使失意低沉,李白终究是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已经让胸中有层云迭起。从2‘47’‘起,王三溥用鼓声加轻轻的钢琴声带你走近诗人的胸怀,如同在秋日登高,极目望远,彼时风起,有雁南飞,音乐和诗彼此结合得丝丝入扣……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音乐里的“长风万里”意味着什么——或者准确来说,第一次同时感受到了诗与音乐之美。

在这里语言是苍白而无力的,而幸好有了音乐。

三、黑云压城几人回

黑云压城城欲摧,古来征战几人回。上句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下句来自王翰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上句一曲有一种“决战前夕”的紧张气氛萦绕周围。以现代人仅有的想象力,大概是《勇敢的心》和《指环王》里大战之前的对垒感。全曲带着对阵双方的军士、将领的面目特写,镜头往上变成俯瞰,然后是远景,再到战场旁边的草木凄凄。本曲首次在最后引入人声,既有雄壮,也有悲壮。

《古来征战几人回》最初的人声就明定了这是一曲战后的悲歌。在听的途中能想起那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或者能明白最后的人声让是怎样的凄绝。

四、相思成灰

身为朝廷高官,三十岁的元稹来到成都浣花溪,拜会了早已闻名迩遐的女诗人薛涛。他马上就爱上了她,彼时的薛涛四十一岁。

两个中年人的爱情仅持续了三个月。元稹离开成都之后写下了“别后相思隔烟水”(《寄赠薛涛》)。琵琶、二胡在曲中缠绵悱恻,加上箫声的幽怨,紧接着下句“菖蒲花发五云高”的景象,也暗合花开尽处情也绝的现实。

相比元稹的多情,李商隐既长情又专情,而且相比之下李一直是一个小人物,所思所写大约更贴近普通人,读时会有种“深得我心”之感。

“一寸相思一寸灰”取自李商隐著名的十五首无题诗中的《无题•飒飒细雨东风来》。钢琴大概是最适合无题诗的乐器之一,黑白琴键轻敲,让人易于沉浸在无言之中,像是李商隐有感而发的诗,默默数言之后,竟然忘了是为何,于是也只好写成无题。作为伴奏,曲中的大提琴就像是诗作者深沉的叹息,与钢琴浑成一体,却又多了一层让人猜不透的感触。

《一寸相思一寸灰》与李商隐的诗都带着隐而不发的情绪,与中土文化里千百年来的“含蓄”之美不谋而合。而李商隐众多“无题诗”那种“不得”的痛楚与其晚年向佛的心境暗合,可见其诗之真切。

五、繁华事尽

五十岁才开始写诗的高适,最出名的是边塞诗,其中最好的就是“杀气三时作阵云”的出处诗《燕歌行》。在这首以鼓作为主要乐器的曲中,描绘最多的就是“相看白刃血纷纷”的心惊动魄的残酷景象。后半段的琵琶,就像画外音般的对生命的叹息,与下一曲恰好连成一联。

“繁华事尽逐香尘”源自杜牧的《金谷园》。金谷园是西晋盛极一时的富商石崇的庄园,也是美人绿珠坠楼自杀之处。美人身死,繁华过尽,如今只有花与尘土(香尘)。承接上曲的叹息,这一曲的箫声带着三分的虚幻,如历史深处的回声。钢琴的星星点点却是描述着诗人当下的“落花尤似坠楼人”。

繁华之后,皆是尘土。

六、天长地久何处寻

先是洞箫,然后是琵琶,接着是二胡为主,后来带上鼓声,钢琴成为陪衬,之后的笛声忽如其来。几乎把佛家里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所欲不得)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要说人类最复杂的情感,莫过于让人九曲回肠的爱情。而唐诗里最绵长不绝、最广为人知,被人传诵最久的爱情,莫过于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王三溥此曲《天长地久有时尽》原名《长恨歌》,属于旧作。

爱情是最容易写的,因为每个人多少都能感受。但却也是最难的——因为写的人太多。将一个爱情故事写得细致入微、绵延不绝、朗朗上口而又富有意涵,是白居易全部才华闪亮之处。而用音乐把这复杂而又简单的爱情表现得恰如其分、凄美动人,除了乐曲要写得好,还要用恰当的乐器进行编排,最终得出这首长达7'39"的乐曲,对诗歌要具备极好的理解力,在音乐上更需要不寻常的天赋。无疑,这一次,王三溥把白居易配合得很好。

最后一曲《不辨仙源何处寻》出自王维《桃源行》。作为最终曲,作者再一次引入了人声,仿佛是为了宣示到了尽头处,已无人迹,只剩人声。作为中土文化里神仙去处的代名词,“桃源”带着极强的象征意义——既可以是对美好的向往,如陶渊明、王维诗文里的描述;也可能是生命旅行、爱恨交织的想象,如现代《暗恋桃花源》中的种种。

或者,又如果,这上述的边关塞外、沙场黑云、相思相忘、天长地久,都是仙人的一场想象,都是今人的一场梦——如彼时对桃花源的想象是一场梦一般?

天长地久何处寻。

尾声

根据王三溥的计划,在《唐》之后应有“宋”——即唐诗后的宋词。他接着给自己挖坑,既然这次是七言唐诗,那应该也要有五言的。顺着这个思路,我在一次群聊交流中给他挖坑,既然唐诗、宋词都有,那不是应该考虑下乐府…

不管是之前,还是往后,可能都不会有这样的专辑——既将东方唐诗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又将整张专辑编写得如同西方交响乐章般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