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公共空间忧虑与西西弗的未来

前言:这其实是一篇悼文

在真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在于,就像是我们要拿恐龙头盖骨来剖析、研究,然后告诉人们,恐龙这东西就要灭绝了。现在,谈论网络公共空间的感觉,就像是在谈论恐龙一样。

可是如果把这个即将消失的东西作为一个标本写下来,也不枉我们曾经拥有过——即使是短暂的——网络自由空间。

一、公共空间的变迁

随着技术(不管是工业的还是电子计算)的进步和变迁,人类聚居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从乡村走向城市。即使发展出诸多超级乡村,其实也是与城市化无异:更好的基础设施,更独立的个人空间,(相比传统乡村)更疏远的联系。所以,或者有一天你会跟对门的邻居打招呼,但你可能找不到与邻居一同在一片小小的空地上聊天,一直把夕阳聊城月亮。公共空间就是这样随着人类的迁居而变迁。或者会在一些城市社区你看得到有公园、乒乓球桌或者健身设施等等的空地,但是这些空间有时候只是空间而已。它们已经成为人们低头不语默默使用的工具,而已经失去了公共空间的实际意义。

公共空间的实际意义,或者说有一天的应该回过头看是“古典涵义”:就是促成不同的创意产生,让人们的生活更具多样性、多元化,也可以促使边缘人群有表达的机会,促进一定意义上的言论自由。

那么,当城市里的公共空间消失(或者人们日益忙碌的生活让其失去意义),网络的公共空间就被更多的人接纳。所以,你可以看到广场舞占领了公园、广场及一切有人烟的空地。而那些想表达点什么的人,都开始往网上迁移。

二、公共空间的链接变迁

世界总是相连的,这组成了各个人的生活以及命运。所以,人们所处的公共空间也是有各种连接的,不管这个连接是弱的还是强的。

  1. 农村。在农村,几乎每条道路都是相连的。所以,几乎每个人的命运是相连的。每个人都处于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中。这个关系网络,可能用亲情维系,也可能用友情连接,即所谓的人情维系着这一切。于是,农村的公共空间其实就是农村关系网络中的一片地方。这其实是接近古典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虽然弱者在这里往往什么都表达不了(所以他们有时候只好用暴力表达)
  2. 城市。按照常理来说,图书馆、城市广场、街道等场合应该是公共空间的不同存在形式。在这里人们应该可以自由表达,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创意或者人生等等。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及人们日益繁忙的劳动、工作,大家都恨不得马上跑回家待着。更何况还可能会有雾霾呢。所以,在城市里,实体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即使存在也将式微。那么,其链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
  3. 互联网:从邮件组到早期BBS。当互联网出现公共空间的时候,是管制尚未形成的时候。互联网的形态最开始从邮件组,到BBS(早期通过telnet登陆的BBS与现今的论坛有很大区别),是通过信息传递的形式来产生或形成公共空间的。所以,这时候链接其实还是属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通关系,说不上强弱。
  4. 互联网:从个人站点、门户网站到Blog。这时候的公共空间已经失去了实体上的涵义。当人们建立起个人网站、门户网站,再到Blog,网络公共空间也就通过超链接的形式相连成。这里的公共空间,在意义上接近于原始的公共空间的意义:可以让人了解到各自生活的多样化,并收获各种创新,同时,弱势群体也能通过链接的形式发言(就是说,当你发言完毕,你可以复制一个超链接给他人)。而其他人如果与你形成互动,当互动的人数足够多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链接找到彼此。这时候公共空间就形成了。而这个公共空间足够大,大到你无法通过记忆来搜寻你所需要的信息,搜索引擎就应运而生。这个时候,公共空间的维系是通过超链接,再一次让人们有一种亲密感。而搜索引擎则让这个公共空间的信息流动得更快,更有效。这就是人们曾经拥有过的自由的、短暂的时代。
  5. 互联网:从UGC(User Generate Content)到私人信息流(information feed)。其实UGC和Feed的主要载体都是带有个人色彩的内容,这时候就产生了聚合。当这些内容聚合在一起,各自共同的一部分就组成了公共空间。这个时候的“公共空间”其实比上一阶段还有来得有形式——至少大家能看见各自的异同。所以,这一阶段,公共空间的链接已经从超链接变成了文字、多媒体等内容。信息内容的聚集方式不再以链接的形式相连,而是以timeline的形式出现。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公共空间更接近其字面的含义。但是,由于信息是以集中的方式出现(一般表现在几个大的网站),那么信息管制就更加容易。所谓的网络公共空间就只是徒有虚名。
  6. 互联网:App时代。当App把Timeline用几乎是暗网的的形式包起来的时候,超链接已经隐入幕后。就连作为内容的信息,也更多地具有私人色彩(如,更私人的内容被发布出来,部分范围可见。这使得信息管制更加便捷)。内容似乎不再那么重要(比如,人们可以发更随意的信息,而不经任何编辑或发出后不能再被编辑),重要的是,这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发布了信息,然后其他人与之互动。这种互动关系成了互联网App时代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如果这些App把这些活动信息由于隐私的问题,因而把它们隐藏起来。于是搜索引擎是无法探测他们的。但是,在某些地方,权力机构却可以得到它们。因为这些信息处于暗网(顾名思义,即人们看不到的网络。在这里是指公众搜索引擎如Google都搜寻不到的,某个单独的个人也无法获取的网络)之中,似乎也不会有人关注到有哪一部分信息被过滤了,有哪些信息被删除了。即使关注,也会很快被定点清除。

三、媒体的公共空间变迁

媒体的公共空间变迁,与互联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初期,媒体从纸面构建一个公共空间。而且,这个公共空间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去得,亦即是所谓的纸媒发言门槛。这个门槛对一般人来说有时候显得非常遥远。而到了互联网形成之后,这个门槛似乎也没有变。于是互联网就用非常低的准入门槛,把纸媒颠覆了。互联网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纸面媒体的没落史。

在淘汰完一批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之后,尚存的媒体就开始迅速转入角色,从UGC、到Blog(Micro Blog),再到App(或者轻量App,如HTML5)。但是,当社交网络占据了互联网的大部分流量之后,媒体们还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而由于信息流动得非常快,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喜欢新鲜的、碎片的内容消费形式。要占领Timeline,最长时间,恐怕只有2-3天。这个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公共空间?

四、信息独裁与信息民主

当无中心时,信息的控制难度就非常高。就像一个植物的不同种子,分布在千万块田地里,你总是难以一一清除的。而当信息有中心时,如在同一个或者几个大型网站、同一个或者几个App(其实也是网站的一种形式,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时,信息的控制就非常简单。

来自 Bernard Liautaud

来自 Bernard Liautaud

如图所示:

  • 当信息控制非常强大,而信息获取渠道又非常小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信息独裁;
  • 而当信息控制非常弱,人们又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信息时,就会产生信息混乱,这个时候其实类似于一种无序状态。
  • 而当信息控制和信息获取渠道的角力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一种信息民主;
  • 这就意味着,如果存在信息审查,那就必须透明;
  • 同时,信息获取的渠道不能被封闭或者屏蔽;

五、公共空间忧虑

当信息被几个大型App把信息、内容包裹起来,各自相互独立,各自无法连接,而即使强大如Google也无法获取的时候,数个巨大的暗网就产生了。而暗网的存在,就轻易而举地给了权力机构以把柄。而即使是公司本身,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将来可以不使用这些信息用来作恶。因为,拥有同样巨量的信息,与拥有非常强大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同的。当二者都缺乏有力的第三方监管的时候,犯错是在所必然的。

这个时候,私人空间(Timeline)越发私人,而且还要在监管之下,噤若寒蝉。而另一方面,当人与人的关系从超链接截断,在这暗网的世界里,一个ID就可能一下子消失了,这也意味着这个人也会彻底消失。即使某个人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公共空间却已分崩离析了。

六、不可见的未来

虽然在这个阶段,人类像是处于暗网中的信息流一样。但也正是因为之前在私人空间中,各自相互让出一部分来构建了公共空间,同时也收获了信任。而这信任关系弥足珍贵地流传于网络,流传于Timeline。所以,即使某个ID被斩尽杀绝,如果改头换面,那么只要有几个信任的人在,就可以通过之前的信任关系重新建立起一个个人关系网络。

可以想见,单个的个人,在强大的信息管制之下,关系网络不断地被瓦解,但又不断地被人迅速地建立起来。这有点像西西弗的故事,当他把石头推上山顶,却又不得不再从山脚重来一次。不同的是,西西弗的宿命是神的旨意,而我们却不是。

或者这是不可见的未来,但却又是可见的未来。因为我们是西西弗,但对方却不是神。

相关 詹膑:我爱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