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为盲胞读书”背后的可笑逻辑

9月2日,腾讯公益在微信平台上发出了一篇文章:《捐献声音,你试过吗?》。该篇文章以名人杨澜助阵,带领大家为盲人同胞读《再别康桥》,并呼吁大家加入声音库,成为志愿者,为盲胞用微信读书。在微信平台上,该篇文章浏览量在4日内超过10万次,有12048人点赞。

就在冰桶挑战之后不久,腾讯公益就马上点燃了人们的公益之心,这一点又让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竟然说他们是搞笑的,这不是浓浓的恶意么?拜托,人们是在做公益啊!

先不论这“公益”背后的用心是什么,就先说说其逻辑:

“为盲胞读书”背后的逻辑是中国有1263万盲人同胞,即使每天有700本新书上市,但是没有一本有声书。所以,我们策划一个活动吧,就让都市里忙碌的人捐献一分钟,用来干嘛?用微信读书啊!

这里的情感逻辑非常强大,如果回想一下当年于建嵘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觉得这逻辑简直是一脉相承:你有难,我来支援。至于方式嘛,按照我的来。到最后,于建嵘大师的`“随手拍”闹出了许多闹剧。说回这个“为盲胞读书”,我体会了一下众人捐献出一分钟“读书”的合辑,说一下感受:

1.这哪里是在读书?刚用20秒习惯了一个妹子的声音,忽然一分钟就到了,然后就是下一个人,好好的一篇文章,原本是峰回路转的情节,硬生生被你们一个个拆成碎片。

2.你在逗我么?!你说你要带领大家读《动物庄园》!这是一部7万汉字的小说,每个人用一分钟读140个字,那也要3500个人。如果我要“听”完这本小说,我要忍受3500个人的一分钟,而且是声音质量烂得掉渣的一分钟!想想,是3500个人!就像你在成都的春熙路逛街一天,有3500个人用不同的声音在你耳边“唠叨”,你还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伟大的乔治奥威尔的伟大小说《动物庄园》。你们感受一下这感受。

然后,腾讯公益的朋友,假设一下你是一个盲人,你要听大家用一分钟为你读的书,请回答以下问题:

1.微信的设计对盲人朋友友好么?就是说,作为一个盲人,可以无障碍地使用微信收听“为盲胞读书”么?

2.1263万的盲人朋友,有几个人是拥有智能手机、MP3播放器,有几人可以自由地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然后,再有几个人可以自由地获取由腾讯公益特别提供的“为盲胞读书”的服务?

顺着腾讯公益的那篇呼吁文章,我们可以接着问:

1.既然在文案里都说明,每日有700本书上市,没有一本是有声书,那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努力一下?在腾讯强大的实力后盾支撑下,呼吁某个出版社出版有声书,或者资助几个有声书出版,难道不是功德无量?

2.不管是微信还是其他软件,是不是都适合盲人朋友使用?如果不,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努力?

3.重点的重点,在设计这样“为盲胞读书”的活动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盲人同胞的感受?设计活动的时候,有问过他们的意见么?既然他们才是这个活动的主要受益者,他们才能有发言权说这样做是不是合适的吧。

这样问下去似乎是了无益处,就像当初大家蜂拥而至地跟随于建嵘大师做“随手拍”的活动,现在更多人拿起了手机开始“为盲胞读书”。但似乎没多少人觉得这背后的逻辑的可笑之处。其实这背后所缺乏的是公益的逻辑:即谁才是公益活动/项目的主要受益者?谁是活动主体?几乎每个公益活动/项目回应的是一个或多个的社会问题,有没有人想过这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只要稍微对上述两个“公益活动”追问一下,就可以知道两个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一、为什么有那么多乞讨儿童?他们真的需要解救么?其实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用电影《苏乞儿》的几句台词就可说明。在影片的末尾,皇帝问苏乞儿,你手下这么多乞丐,我怎么不怕你造反?苏乞儿说:如果你真的英明神武,使得国泰民安,鬼才愿意当乞丐呢。

二、为什么有那么多盲人同胞获取不了信息(包括读书、沟通、看新闻)?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因为这个世界对盲人同胞太不友好,障碍太多。路上有盲道,还被车给占了;网上有足够的盲人版网站么?有足够的无障碍软件么?有足够的有声书(用微信读的也算有声书,别逗了)么?

这样的追问其实不难,有基本常识的人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相信于建嵘和腾讯公益(的人)也能推理出来,但偏偏上述的“公益活动”只流于了表面,于建嵘引领的是一群怀着善心的微博粉丝,腾讯公益则引领这一群光鲜的明星。他们都缺乏常识么?其实也不见得。在这两个轰轰烈烈的“公益活动”中,理论上的受益者应该是乞讨儿童和盲人同胞,但现实上的受益者,其实是那些微博粉丝、明星、腾讯公益以及一众微信追随者,他们在随手拍和一分钟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道德上的快感,好像是对这个恶意盈盈的世界说:看,我还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