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竹林纪事

乡有竹林,风来挡风,雨来挡雨,春来秋去,花开即逝,夏尽冬藏,枝叶繁茂,经此不变。

1.捕蛇者

这已经不是唐宋年间了,大字不识的捕蛇者也并不知道柳宗元是谁,这样一门"手艺"却经久不绝地传下来。沿着小河生长的竹林,一排一排,密而不绝。这也正是蛇生长的好地方之一。就在有露水的早晨,一个人戴着蓑笠(用竹叶和竹篾编成的笠),沿着竹林,穿行在薄雾之中。这时候地里的农活都已经招呼得差不多,即使你空着手走过田埂,也不会有人笑你游手好闲。捕蛇者的手里也并不是空的,一根竹竿,一头是筷子般粗细做成的钩子,不锋利。钩子被磨得光滑,像是白铁。竹竿的另一头是一个用同样大小的铁丝做成的叉子,呈半月型。根据捕蛇者的讲述,捕蛇的步骤就是一拉、一叉:看到蛇在树枝上后就用钩子勾下,然后再一下,就用叉子将蛇的七寸(颈脖)给叉住。然后再用手将蛇放到蛇皮袋里。

运气好的话,一天或者可以捉到一条。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就会被蛇给咬了。在竹林,我所知道最毒莫不过青蛇。这毒蛇并没多少人捕捉,如果被惹上,也不过自认倒霉。当然,翻遍多年的记忆,也没见过邻里曾被青蛇咬过。是以印象里的青蛇也就成了徐克电影中的那个妖艳的女人。

捕蛇者说起来也并不算多,乡邻十数里,不外几人。是以他们总有可以吹牛的资本,谈起谁被蛇咬过,有七步即倒的,有被蛇狂追不止的。如果你不信,你就会被带到他的屋子厅堂中,看到那一排的铁笼,里面放着一条条吐信的蛇。很难想象,被一条蛇缠着手臂的感觉会是怎样的。看到它们的时候也只好作祈祷状,祝那些捕蛇者们好运。

2.风露

不知是初夏的时候,还是初秋,总之,是在有雾气的黄昏和清晨,有人在刻有"牧童骑黄牛"的竹林间绑了一个之前用来装葡萄糖液的玻璃瓶。问及很多人,说这瓶子是从黄昏时挂上的,到了第二天早晨,便可以收集满满的一瓶子风露。这个听来的事实一直使我将信将疑,一个500毫升的瓶子,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被雾水装满?而问及这风露是用来干什么用的,人们仿佛又都成了半仙似的,一个个语焉不详,秘而不宣。是用来包治百病?若真可这样,也不见人说。

于是,在那个不知名的清晨,一个装满了水的瓶子就一直挂在记忆中。

3.卖竹

竹在乡间买卖里是很少不需要纳税的物品之一。六月春之后,路上的泥泞已经全部凝成了泥块,这时候在某个百里之外的城镇需要建高楼的时候,乡间就会出现晃荡的"收竹人"。他们腰间有个小包,不谈庄稼,在小河边守着,见到谁都会打个招呼,然后问这一片竹子是谁的,卖不卖。乡人一般认真地回答,说是某某家的,不认识?就谁谁的亲戚啊。来人也不会客气,一直问个知根知底才罢休。然后直奔某某家门前去问你家的竹卖不卖,如果实在没机会,就托人问。在乡间,谁不是沾亲带故的,转托上那么几个人,也就都是亲戚了。

于是,刚放下镰刀和锄头的乡民们,拿起熟得像自己的手指一般的柴刀,走入竹林,收割那些长出来的竹子们。当然,这些竹子是有要求的,长度要达到多少米直径达到多少寸才符合收购要求,太小的都不要,要不就是折价。乡民们的目光准得像一把尺一样,在竹丛里瞄上两眼,手起刀落,几分钟后就是一竿竹子。将那些枝条全部削去,妇人们要用来补在篱笆上,围在菜园里。竹枝在柴刀砍削之下,尖细之处常有,不小心就容易被刺到,皮嫩柔细的人,不免容易叫痛连连。而乡人却像是得道了一般,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讲竹砍削得光溜,也不见谁被刺痛。

不例外的是,人们把竹子当成韭菜一样,收割的时候也是错落有致的。谁都不想让竹子绝了后,这一根还小,要继续长,这几根长得有点密,该砍掉一根,给小的留点空间。

其实竹子卖的钱也不多,很久以来,每根也不外是两块钱。在中小学生的学费没有免之前,这一根跟竹子就凑成了很多人的学费。

4.开花

竹子大约一辈子只开花一次,花开过之后就会纷纷枯死,如人之白发枯颜,生死总有时。那一年晒谷场旁边的竹子开了黄色的花,花是一粒粒特大号的谷子一般组成的。没有人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原本茂密成片相连的竹林,像是被烧出了一个难看的缺口。

巧合还是顺应了天意?那一年大雨倾盆,洪水漫过很多人的屋梁,顷刻间家园不复存在。人们在叹气和骂骂咧咧中将房子重新修好,没有人去理会那开花的竹子,自己的事尚来不及处理,怎理得了它们?

不需要再去关注它们,那些死去的竹子,已经在洪水之中漂流而去,连根拔起。第二年,那里有被人种上一棵竹子,像被斜插在河边的竹签一样,向着河流的方向。生死总有时。

5.竹枝词

在那片小沙洲边,竹子是以丛林的形式生长的。是的,它们可能是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品种。所以,谁也不要求它们参天。由于生长在沙洲边,每当大雨,竹丛里总会有些杂物打上游流下,到了这里被拦下。久而久之,这些杂物一多起来,像一出想象力过剩的荒诞话剧里的道具:女人的衣服、鞋子、书、药瓶,等等。

有一天,竹丛里挂着一件花色的衣服,弱弱地在风里被吹动着,让人看了觉得怪怪的。接着,村落间便开始流传有人落水的传言,渐渐地,这传言有板有眼,说那小沙洲上的的花衣服就是那个落水的女人的。又有人说那花衣服其实是个女孩的,因为殉情跳的水,衣服被冲到了这里。这些传言使得那片小沙洲成了一个不毛之地,没有人再想过去涉足。之后,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沙洲边边有人插上香支蜡烛。沙洲上不时地看到有红色的香脚和蜡烛竿。再接着,便开始听说有人在那里祭奠夭折的婴儿、早亡人,甚至是消失的人,不时地就看到未燃尽的纸钱在竹丛里,日子一久,变得灰白。

那件花色的衣服早已不见,人们又将另一件花衣服挂上,或者代表着某个被想念、被祭奠的人。那一丛竹子也没人再靠近。直到再一次的洪水将竹丛再次淹没,洪水消退之后,人们再也找不到那一个竹丛,那一片小沙洲也不复存在。于是,和竹子一同消失的,便是那不绝的祭奠。

没有人再去那里祭奠。人们忙着活,或者忙着死。那一天,就在片沙洲的原址,我找到了自己被丢弃的一个作业本,上面写着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圆珠笔的字迹模糊,更多的人和物都更模糊不清。

6.笋虫

笋虫是一种长有坚硬盔甲的昆虫,大部分都是金黄色的,在春天的时候会在竹笋上吸食竹笋。它的嘴细长,把手放在末端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它的"嘴唇"会左右蠕动,像一个钻头一样。它有六只脚,脚的末端像壁虎那样,具有粘性。关节型的脚分为三节,第二节的地方有很锋利的钩子。如果你的手指不小心被它抱紧,记得别挣扎,慢慢的将它解开。要不然可够疼的。

在乡间,这些笋虫可以用来油炸炒食。不过更大的用途就是:用作儿童玩具。在抓到这些笋虫之后,会首先将它们的脚折断,只剩下一节,这样它们就没有了抓人的能力。接着再用细线系在笋虫长长的嘴上,然后一抖一抖,笋虫就像活风筝一样飞起来。儿童们最喜欢的就是那种最喜欢飞的笋虫,拿着细线,在路上飞啊飞,感觉就像自己在飞一样。

当然,最稀罕的是黑笋虫,意思是全黑色的笋虫。如果抓到这样的笋虫,孩子们就会喜出望外,用细细的竹条,穿入笋虫的第一只脚(里面是空的),竹条的另一端做成一个小圆圈,然后再将小圆圈套在小棍子上。在将笋虫逗得飞起来之后,就开始转动小棍子,笋虫就会像会飞的风车轮子一样,来回地飞着。

笋虫